40真来了山东高温预警升级热死人

时间:2018-9-3来源:疾病检查 作者:佚名 点击:

局部最高温40℃,大部分地区37℃以上!

近日,山东省气象台将高温预警升级至橙色级别。这两天的最高气温,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淄博、潍坊、聊城、菏泽和烟台的部分县市超过37℃,局部可达39℃左右,特别是济南和滨州,局部最高温都将达到40度。

随着气温的不断走高,中暑人数越来越多,医院收治的热射病患者也随之增加。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文革介绍:每年都会碰到数例中暑的患者,而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一种中暑。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热射病的表现

据悉,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潮湿的天气,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中枢神经。患者会出现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现象。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热射病来袭,预防有窍门

如此酷热的天气,预防热射病的发生变得尤为重要,我们来看看疾控中心的专家给出的建议:

首先,应做到大量饮水

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饮水应少量多次,水温不宜过高。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第二,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必须得到补充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求。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第三,注意饮食及休息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第四,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

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

第五,仔细计划行程

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且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

第六,待在凉爽的环境里

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第七,关心高危人群

包括婴幼儿及儿童、65岁以上或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非传统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如快递员、绿化工人、环卫保洁人员等。高温天气里,应给孩子穿着清凉、宽松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对于老年人,社区或家人应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上门或电话确认他们的安危。对于高温作业人员,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并提醒他们密切







































甲氧沙林搽剂
北京中医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zzzsl.com/jbjc/836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