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nbsp1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生长发育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
*婴儿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
*幼儿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幼童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
*儿童期—从七周岁到14周岁。(学龄期)
一周岁以内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辨证论治特点:
*四诊:望、闻、问、切。
*儿科主张四诊和参,但特别重视望诊。《幼科铁镜》记载: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次之。
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察舌象、察大便、察指纹。
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注意:新生儿舌红无苔,哺乳期婴儿乳白苔均属正常。进食药物或某些食物会影响舌苔。
黑色:橄榄、乌梅、铁剂青色:青黛
白色:牛奶、豆浆黄色:橘子、蛋黄
胎便:
*出生3-4天内,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2-3次/日。
*纯母乳喂养: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3次左右/日。
*动物乳品喂养:淡黄色,较干硬,有臭气,1-2次/日。
*大便燥结:实热、阴虚内热。
*大便稀薄+白色凝块:乳食内伤。
*大便赤白粘冻:痢疾。
*大便成果酱色+阵发性哭闹:肠套结。
*大便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小儿推拿一般用于三岁以下:
*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缘所显露的一条脉络。
*按指节分为三关:近掌侧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中医上是属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现代医学认为是浅表静脉。
*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亮处,医生用手指轻轻从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临床意义:三关测轻重—位置。红紫辩寒热—颜色。浮沉分表里—深浅。淡滞定虚实—颜色。
小儿推拿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
*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直线方向: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旋转方向: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垂直方向: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背景音乐:《云水禅心》
主讲嘉宾:金融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上一篇文章: 小儿推拿手法五花八门,常用手法你做对了吗
- 下一篇文章: 安全知识幼儿急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