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评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
欢迎
[文献标识码] A
doi:10./j.issn.-..01.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医院特诊科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有近一半会发展为心力衰竭[1],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有>多万的心力衰竭患者[2],且绝大部分是老年人[3],以左心衰竭为多,左心衰竭可以导致患者的肺静脉发生淤血,进而使得肺动脉压增高,引起右心室容量及右心室压力负荷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右心室的扩张和右心衰竭。以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左心室[4-6],对右心室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反映右心功能的参数,包括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检测,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年5月至年4月在我院特诊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例,其中男77例,女31例,年龄60~90岁,平均(73.43±8.52)岁,梗死部位均为左心室前壁,病程(18.51±7.36)h。按照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得到的LVEF不同分为如下组别。Ⅰ组:40%≤LVEF<50%,共40例;Ⅱ组:30%≤LVEF<40%,共36例;Ⅲ组:LVEF<30%,共32例。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门诊参加体检的健康老年人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0~90岁,平均(74.31±9.68)岁。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3)经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4)心力衰竭,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7];(5)病例资料比较详细完整;(6)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性右室疾病、瓣膜器质性病变和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2)患有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3)病例资料不完整者;(4)不配合者。
1.3 方法 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对照组亦进行上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仪器为GEVIVIDi/VIVIq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配有二维探头4V1c和三维超声转换探头4Z1c,而且具有LVA、RVA容积自动分析软件。
1.3.1 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得到TAPSE数据。
1.3.2 TDI检测:通过TDI检测得到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数据。
1.3.3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通过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及反映右心功能的参数,包括RVEDV、RVESV、RVSV、RVEF。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录入,核对无误以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TAPSE、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比较 本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TAPSE降低(F=.,P<0.01),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均升高(F=.,.,P均<0.05),其中以Ⅲ组的TAPSE为最低,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均为最高。见表1。
2.2 右心参数比较 本研究发现4组研究对象的右心参数(RVEDV、RVESV、RVSV、RVEF)均有统计学差异(F=29.,32.,4.,77.,P均<0.01),其中正常对照组、Ⅰ组、Ⅱ组的RV-EDV、RVESV、RVSV两两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Ⅲ组的RVEDV、RVESV显著高于其余3组(P均<0.05);RVSV显著低于其余3组(P均<0.05);4组研究对象的RVEF两两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以Ⅲ组的RVEF为最低。见表2。
2.3 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RVEF与LVEF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RVEF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r=0.,P<0.05)。
3讨论过去对心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左心室,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右心功能的改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估右心功能可以帮助临床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并评价预后水平。现在医疗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右心室的不规则的生理结构特点及右心功能指数受到负荷等因素的影响[8],所以对右心功能的测量带来了麻烦。本研究通过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TDI、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得到TAPSE、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LVEF及反映右心功能的参数,包括RVEDV、RVESV、RVSV、RVEF来定量评估右心功能。
3.1 TAPSE TAPSE可以对右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定量评估,TAPSE>15mm为正常值范围,APSE≤14mm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子[9]。
本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TAPSE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Ⅲ组的TAPSE为最低,提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功能降低,TAPSE测量简便快捷,对影像仪器及图像质量要求不高,但TAPSE测量只能反映三尖瓣环长轴方向的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右心室其他方位的改变,并容易受到角度的影响[10-11]。
3.2 Tei指数 Tei指数即心肌运动指数(myocardialperformanceindex,MPI),是可以对心脏的整体功能进行综合性评估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论右心室出现收缩功能障碍还是舒张功能障碍,Tei指数均升高[12]。
本研究发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均升高,其中以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患者的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均为最高。提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受损,Tei指数测量比较简单,但是目前该方法缺少大规模的人群研究,没有标化的右心功能测量数据,而且该方法也容易受到角度的影响[13]所以在评估右心功能方面还是有误差。
3.3 RVEDV、RVESV、RVSV 本研究通过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得到RVEDV、RVESV、RVSV等数据,有研究发现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量得到的离体心室容积和实测容积具有密切相关性,是评估右心功能的可靠手段[14]。本研究发现正常对照组、Ⅰ组、Ⅱ组的RVEDV、RVESV、RVSV两两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Ⅲ组的RVEDV、RVESV较其余3组为最大;RVSV较正常对照组低,提示右心室具有一定的代偿机制,此代偿功能可以保持右心功能正常多年,但是当LVEF<30%以后,右心功能会显著受损,导致右心室功能失代偿,右心室扩张,右心功能降低并进展为右心衰竭。
3.4 LVEF、RVEF 左心衰竭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可以导致左心室形态的改变,使得室间隔斜形肌纤维方向变成横向,肺高压和室间隔斜形肌纤维减少导致LVEF降低、右心室的扩张及右心衰竭的形成,右心室的扩张又会引起三尖瓣反流,从而又促进右心室的扩张,此恶性循环过程中,使得室间隔斜形肌纤维方向进一步变成横向[15-16]。本研究发现4组研究对象的RVEF有统计学差异(F=77.,P<0.05),以Ⅲ组的RVEF为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RVEF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r=0.,P<0.05)。表明左心功能受损,右心功能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经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TAPSE降低,经TDI检测发现室间隔Tei指数、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Tei指数均升高,经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右室容量具有一定的代偿机制,此代偿功能可以保持右心功能正常多年,但是当LVEF<30%以后,右心功能会显著受损,导致右心室功能失代偿,右心室扩张,右心功能降低并进展为右心衰竭,3种检测方法都可以发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受损,但是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右心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略
选自:《实用老年医学》年1月第30卷第1期,系本平台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新技术装个三腔起搏器重度心衰患者康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