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如何调理小儿易感冒体质

时间:2016-11-26来源:日常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医认为小儿反复感冒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不足,抵抗力差。源于肺、脾、肾三脏气虚。肺虚腠理不密,脾虚气血不足,肾虚发育障碍,均可导致小儿适应性差,防御能力差,生活质量差,从而在气候、环境变化时容易感冒。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受外邪所伤,如果饮食热量过高,尤其是肉类、鱼类、奶类等食物吃得太多,将生内热,如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心烦易怒、夜卧不宁、口腔异味等症状,中医认为“内无热,外无感”,如果内热出现,会引来外感。所以内热是导致反复感冒的主要因素。

小儿属于纯阳之体,身体日生夜长,生机蓬勃,体质本身多偏热,过暖过饱都会使孩子感到不适,当孩子出现夜寐不安有黑眼圈、多汗、烦躁,大便干燥等情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有内热了,内热大了,厉害了就叫有火。体内有热很容易招致外邪,这就是内热外感。外邪首先侵犯的是肺经,可见小儿有热,咳嗽,鼻涕黄黏,咽红肿痛,呼吸气粗,烦躁口渴,面目红赤,便干尿黄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睡眠不好、眼睛红,可能是有心火;烦躁、爱发脾气,可能是有肝火;咳嗽、鼻干、揉鼻子,则有可能是有肺火,孩子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阴虚内热,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

  

反复感冒的宝宝很容易出汗,家长以为孩子是虚才出汗,就自作主张买了补品给孩子吃,哪里知道热症的小孩是不能再补的,他们出汗是因为新陈代谢旺盛,这样补下去要出问题的,到时候内火烧得更旺,更麻烦。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调整阴阳,增强小儿适应能力和防御能力为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的基本原则。扶助正气,辅以祛邪为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的重要环节。平时扶正为主,感冒时以祛邪为主。

  

许多年轻的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他们片面地把牛奶、肉、鱼、甜的制品作为小儿的最佳食品,当小儿脾胃功能较弱,无法吸收、消化过多的高蛋白食物,往往产生中医所说的“积滞”现象。

  

当体内“积滞”太严重,就由里及外,感受“邪气”而感冒夹积。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孩子消化不良,嘴里呼出酸气时,就可能要生病、感冒了。

高蛋白的堆积不但损伤了孩子脾胃的正常功能,而且还会造成胃火内炽,胃热循经上行于咽喉,造成咽炎、扁桃体炎等炎症,从而引起发热,表现为“风热感冒”。

  

采取的预防感冒的小儿推拿方法是:

头部穴位:

1、将双掌对合,来回快速搓摩,使之发热,然后迅速推擦小儿面颊,注意用力应轻快柔和。

2、用食指揉迎香穴、鼻通、印堂穴

胸腹穴位:

1、推擦肺俞和膻中 

2、摩腹 

3、捏脊

手部穴位:

1、揉外劳宫 

2、推三关 

3、揉板门 

4、补脾 

5、清大肠

上述穴位能宣肺利窍,固表通阳,预防感冒和支气管炎。

  

家长注意事项:

1、在推拿操作中,要保持室内温度,不可让小儿受凉。

2、推拿按摩要持之以恒,每天1-2次,10-15天为1疗程。

3、小儿推拿不要在饭后立即进行,一般定在饭前或饭后一小时后。

另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基本的小儿外感的推拿方法

治疗小儿外感的四大基本推拿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这四大基本手法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以用。而且都在头面部,不用脱衣服,不怕孩子冻着。

按摩介质,一般天热可以用平常的饮用水,天冷可以用葱姜水。风寒用葱姜水,风热用饮用水。如果小儿有发烧,可以用酒精或者薄荷水。没有绝对,具体情况可以自己灵活运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介质可以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应用。

1、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简单说就是从眉心印堂穴向上直推到发际。

2、推坎宫

从眉心向左右眉梢。

3、运太阳

简单说就是揉太阳穴。两侧眉梢后面凹陷处。

4、揉耳后高骨

摸一下耳朵后面高高的骨头叫做乳突。这里所说的揉耳后高骨,在乳突后面靠近发际的凹陷处。

这就是常用的治疗小儿外感的四大基本手法。小儿按摩的基本手法要求轻快柔和。上面的四种手法每种按摩30-50次是小儿的剂量。如果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或者是成人,可以通过手法加重和增加按摩次数来增加剂量。

具体应用的时候,可能会根据发烧、咳嗽等具体情况搭配其他的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一般使用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那么5岁以上的儿童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使用贴针灸来调理病症,贴针灸属医疗器械,采用的是物理治疗的方法,对儿童没有任何伤害!!!

针灸治百病现在贴着用

诚招各级代理商!开启“新中医,新生活”

更多精彩请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zzzsl.com/rcbj/179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