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果很严重,会死人的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进入伏天,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日子来了。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大陆高压和副高影响,19日至20日,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黄淮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及江南、江淮、江汉、重庆等地有超过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7月19日白天,内蒙古中部、陕西关中地区、江苏南部、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超过40℃。中央气象台7月19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这种日子里,除了三伏贴养生,还要注意什么呢?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就是防暑!防暑!防暑!
因为中暑的后果很严重!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中暑的分类
1.先兆中暑
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轻症中暑
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
3.重症中暑
①热痉挛
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现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
②热衰竭
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③热射病(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四肢和全身肌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
中暑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温作业的环境中,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2、个人体质因素
在公共场所,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中暑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中暑紧急措施
1.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给患者喝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3.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5.如果以上措施没有奏效,及时拨医院。
饮食注意事项
1.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mL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老人失眠呆滞警惕心力衰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